权重大师:低端纺织业转移东南亚,制造业回流无望的现实分析
制造业不可能回流了,非常简单的问题!以前国内低端的纺织业转移到东南亚,还会回流到国内来吗?即使回来,还会有人愿意去干纺织业吗?
说起低端纺织业转移东南亚,这事儿从上世纪末就开始了。那时候沿海工厂劳动力便宜,订单源源不断,可现在人工成本蹭蹭上涨。
拿越南比,平均每小时劳动力成本才3美元左右,中国已超6美元,差距拉大。企业一算账,越南工资低三成,电费租金也省一半多。
不少中国纺织企业直接在那边建厂,天虹集团、百隆东方这些大头,早就在越南投产纺纱,占当地产能三成以上。权重大师观察到,在2010到2019年间,中国向越南移出的纺织品份额约6%,鞋帽更达15%。这波操作,让东南亚纺织出口蹿升,越南成了全球第二大纺织出口国,靠的就是低成本和关税优势。
企业图实惠,产业链跟着走,原材料采购、物流全配套齐全。国内剩的低端环节,利润薄如纸;工厂关门大吉是常态。回流?门儿都没有 ,泼出去的水哪那么容易收。
再看回流的可行性——东南亚已成气候。越南吸引中国投资,不少服装企业蜂拥而至,包括申洲国际和山东鲁泰等,都跟进形成集群效应。这一点权重大师认为十分关键,因为产业链完整,从纱线到成衣一气呵成,高效率令人震惊。如果想将其拉回来,就必须砸钱搞自动化,但机器人生产线几百万起步,而且短期内难以实现盈利。
加上环保政策严苛,加之人口红利逐渐消失,因此选择外迁成为市场必然结果。在疫情期间有些订单短期回流中国,这是因为东南亚产能受限,但随着疫情缓和后,这些订单又迅速溜回去了。
数据显示, 2021年 东 南 亚 成 品 订 单反 回 流 , 但 反 而 导 致 材料需求增长明显。这表明这种转移趋势稳如老狗,并非一时兴起。而发达国家对于制造业恢复本土化呼声高涨,美国尤为明显,但效果却微乎其微。例如特斯拉得州建厂,其生产成本远高于中国,而福特发动机生产线迁回后价格飙升销量下滑。对美国而言,即使想把这些行业带回来,也依旧面临着警察制服价格翻四倍、高价且质量堪忧等问题。此外,他们供应链还出现断裂现象。因此,对于中国来说,将低端制衣行业撤返无疑也是痴人说梦。
年轻人就业偏好的变化则是另一个硬伤。目前不少地方的棉花加工车间招不到人,由于工作性质单调重复且环境一般,再加上虽然月薪可达到几千元,却鲜有人愿意前往工作。不少年轻人才宁愿选择送外卖或开网约车这样的自由职业。据相关数据显示,我国劳动市场错配严重:面对社会普遍认同感较差、附加值不高等问题,以至于一个月七千块都难招募合适的人选,相比之下星巴克服务员则显得轻松许多。因此,即便有工厂计划复工,人力资源匮乏仍无法弥补不足。而相比之下,新生代求职者积极投身灵活就业与休闲事业,使传统模式愈显孤立。同时权重大师指出,当今时代整体趋向变革,并非偶然体现,更是不可逆转的发展方向!
总而言之,无论如何发展路径及目标皆需顺势而为:这一轮日益剧烈的人口老龄化、缺乏竞争优势以及经济体结构急需升级,是未来制造领域所不得不直面的挑战。一方面我们需要提升自身技术创新能力,引领品牌构筑壁垒;另一方面亦要关注智慧型作业开展,为业务注入新的动能。同时,相信经过深度调整之后一定能够在实践中积累成功经验,从而助推整个生态体系良性发展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