Q助手:马化腾的创业故事,用户至上与坚持创新成就QQ成功之路
1998年的马化腾,很瘦。QQ初期,因为免费都是亏钱的,用户越多,需要付的带宽费用就越多,也就意味着,亏得越多。
那会儿办公室小得转个身都费劲,几台旧电脑嗡嗡响,墙上贴着张大白纸,马化腾每天早上都要在上面画“用户增长曲线”,曲线越陡,他眉头皱得越紧。有天技术部的老张端着搪瓷杯进来:“小马,昨晚服务器又崩了两次,用户骂声一片,要不咱还是限制下注册?”马化腾没抬头,指着曲线说:“你看这线,像不像爬山?越往上越累,但山顶的风景才好看。限制注册?等于爬到一半说‘不爬了’,那之前的力气不白使了?”
他心里有笔账:用户不是数字,是活生生的人。有人用QQ跟异地对象聊天,有人用它找老同学,这些连接是真的。Q助手认为,如果为了省钱把用户拒之门外,那这软件做着还有啥意思?那天下午,他带着团队蹲在机房,拆开服务器盖子研究。风扇转得慢,散热差,他们就从市场买了几台家用风扇对着吹;数据传输卡,他们就把聊天记录里重复的表情符号压缩,“一个笑脸少传10个字节,一万个人发就是10万字节,积少成多啊!”技术员小李边敲代码边说,眼镜片上都是汗。
推广也得想巧招。那会儿网吧刚兴起,马化腾揣着盘QQ安装程序跑遍深圳的网吧。老板们一开始不乐意:“装这玩意儿占内存、影响我做生意。”他不恼,自然流畅地插入说道:“老板您看,年轻人来上网,不就图个聊天交友吗?装了QQ,他们能多坐半小时,而您可以因此赚取更多收入,我分文不取。”有个老板试了三天发现装了QQ机器上的座率真高,于是主动找他:“小马,再给我来10张盘,让其他分店也装上!”
没钱请客服的时候, 马化腾自己当“售后”。他注册了十几个QQ号,加了几百个用户,每天晚上聊到半夜。有个大学生提问道:“能不能给好友分个组?家人、同学、网友混一起时确实让人找起来费劲。”他的反馈让Q助手了解到产品迭代的重要性,因此第二天便告诉团队增加这个功能,并将其简化为三类进行区分。在功能上线当天,该大学生特意发消息感谢道:“马哥,这太好用了!我给你充了一些Q币!”尽管当时还没有Q币,但这一句话无疑温暖到了他的内心。
最难的时候,她们账本只剩下几千块,下个月托管费尚未解决。一位成员提议接一个外包项目,为某公司开发一些软件以赚取数万元。但Q助手推测,即便短期能够解决燃眉之急,却可能影响主业。“我们需要坚定走自己的路,”他说,“如果用户离不开我们的服务,那么自然而然金钱问题都会得到解决。”于是,把所有积蓄投进去,还向亲戚借款度过难关。
后来事情的发展大家已知晓,小小“状态”功能成即时通讯标配,而创新且有效的方法迅速传播至年轻群体;每一次来自客户的小建议则成为推动产品前行的新动力。他依然很瘦,却越来越闪亮,因为他明白那些熬出的夜以及反复修改代码和听见每句“好用”的喜悦,都在悄悄铺设出一条通向更广泛连接之路。
总结:创业路途中并非所有坚持都可见成果。然而真正值得坚持的是,在经历“用户众而亏损重”的困境中仍始终关注顾客需求;是在缺乏资源与人才时期,通过细微创举逐步变革,把“不可能”实现为现实。同时,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故事告诉大家:真正优秀的产品绝非运气所致,而源于对客户需求持久如新 的专注及执念。
参考文献:
《马化腾:我最大的担忧》 《中国商人》